Hi ! 我是陳國翔 :D

歡迎來到我的個人網頁

這裡記錄了我的學習歷程、專案作品與個人發展。

時間軸

2023
2024
2025
2026
  • 甄選上台中科大資工,放棄其他學校。
  • 重新接觸程式設計,學習 Python 與 Java,完成基礎專案。
  • 撰寫各類程式設計競賽題目,強化邏輯思維與解題能力。
  • 自學資料結構與演算法,練習 LeetCodeZeroJudge 等線上題庫,各約 200 題。
  • 開始使用 Git 進行版本控制,學習團隊協作流程。
  • 英文分班到 A 組,但校內多益模考沒達標,必修差點被當掉。
  • 嘗試撰寫 C# MonoGame 小型 2D 遊戲與 JavaScript 的外掛腳本,提升實作能力。
  • 前端技術:深入掌握 HTML5、CSS3 與 JavaScript,熟悉 DOM 操作、事件驅動與響應式佈局。
  • 網路通訊機制:熟悉 HTTP 的運作流程與請求結構,理解 Header、Status Code、Session 與 Token。
  • 後端技術:了解 REST ful API 設計與實作概念。
  • 資料庫基礎:了解關聯式資料庫概念,使用 Microsoft SQL Server 連接 C# 應用程式。
  • 專業證照與能力檢定:參加大學程式能力考試並取得高分,通過資訊領域專業證照。
  • Django 後端開發:使用 Django 框架編寫 REST ful API,結合 PostgreSQL,並部署至雲端(render),設定自動化測試與 CI/CD。
  • 個人作品發表:在 GitHub 建立專案倉庫,撰寫 README 與技術文件,將程式碼至公開平台,並撰寫靜態網頁分享開發心得。
  • 開始使用 Flutter 進行跨平台 App 開發,規劃並實作手機端專案。
  • 能使用 Git 團隊協作開發,熟悉 Issue 分工、Branch Flow 與 Pull Request 溝通流程。
  • 參與小組報告與專案分工,開始畢業專題的規劃與實作。
Typing Animation

可量化壓力

01

為什麼「可量化的壓力」這麼強?

現代社會有三個特徵:

📊

競爭透明化

成績、薪資、點閱率、績效報告,全都能比較

🤖

演算法時代

社群媒體與職場評估系統都偏好「數據化輸出」

效率至上文化

大家被教育要「提升效率」,而不是「深化理解」

結果就是——我們被迫用「外在的量」取代「內在的質」,用「可被看見的成果」取代「真實的成長」。

02

如何避免陷入可量化壓力?

五個具體方法,你可以按個人狀況挑一兩個開始實踐:

1

把「成就」分為外在與內在兩層

外在成就:分數、獎項、證照、績效

內在成就:理解力、創造力、獨立思考、價值觀

外在的量可以讓你被看見,但內在的質才讓你在壓力下不崩潰。兩者不是衝突,而是要保持平衡。

2

改變「比較對象」

別把自己拿去跟「社群上的某人」或「體系的平均值」比,改成跟「昨天的自己」比。

這樣能轉移焦點:從「贏過別人」變成「自己成長」。這個轉換非常關鍵,它能削弱那種持續焦慮的量化競爭感。

3

用「質性紀錄」取代「數據焦慮」

很多人只看數據:分數、貢獻、刷題數、KPI 等。試試用文字反思或學習日誌記錄自己的進步:

今天理解了一個以前看不懂的理論
今天我能用英文講清楚一個概念

這些雖然無法被量化,卻能真實讓你感受到「我正在成長」。

4

建立「意義導向」的目標

問自己三個問題:

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?
我希望從中學到什麼?
如果沒人看見,我還會願意做嗎?
5

看懂「可量化 ≠ 進步」的假象

有時候我們努力讓數據變漂亮,但那只是「看起來有在進步」。真正的進步往往是混亂的、暫時無法被量化的。

不要害怕那段「看起來沒成果」的時期,因為那常是質變前的醞釀期。

03

結語:提升競爭力 ≠ 被數字驅使

競爭力的本質,不是產出更多數字,而是能在壓力中保有方向、創造力與獨立思考。